经渠穴位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_【手太阴肺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经渠穴位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_【手太阴肺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经渠穴位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本文包含:1、101个“穴位功效大全”,快收藏吧! 2、如何查询梁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3、经渠穴在什么地方? 4、【手太阴肺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5、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101个“穴位功效大全”,快收藏吧!

1、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 2、万能穴——合谷 3、长寿穴——足三里 4、消气穴——太冲 5、强胃穴——足三里 6、腰痛穴——飞扬 7、疏筋穴——阳陵泉、涌泉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 9、补肾穴——太溪 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11、补血穴——血海 12、止咳穴——极泉、尺泽 13、皮肤病穴——曲池 14、消炎穴——商丘 15、耳鸣穴——少海 16、颈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内关 18、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 19、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 20、鼻炎穴——丰隆、手三里 21、护膝穴——曲泉 22、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 23、糖尿穴——地机 24、牙痛穴——合谷、肩井 25、胆结石穴——中渎26、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 27、恐惧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冲、曲池 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 30、雀斑穴——丝竹空 31、眼袋穴——承泣 32、鱼尾纹穴——瞳子髎 33、噩梦穴——厉兑 34、肚子痛穴——下巨虚 35、胃肠炎穴——天枢36、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 37、嗓子失声穴——大钟 38、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 39、减肥穴——带脉 40、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 41、脑供血不足穴——解溪 42、糖尿病穴——腕谷 43、扭伤穴——大包 44、厌食、脱发穴——太溪 45、便秘穴——带脉 46、过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脑血管穴——瘛脉 48、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 51、腰椎盘突出穴——筋缩 52、美容穴——天容53、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 55、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间 咳嗽穴——鱼际 58、补气穴——经渠、气海 59、感冒、白内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62、白发穴——浮白 63、胆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晕车穴——关冲 65、疲劳穴——液门 66、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 67、高血 脂穴——环跳 68、腰酸穴——风市 69、化痰穴——丰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阴交 71、 抽筋、扭筋穴— —阳陵泉 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73、荨麻疹穴——太冲、风池 74、鼻出血穴——内庭 75、痛经穴——蠡沟、带脉 76、口腔溃疡穴——间行 77、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 78、腰背痛穴——委中 79、肌肉萎缩穴——大都 80、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81、痛风穴——复溜、筑宾 82、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 83、性功能穴——会阴、地神 84、老花眼穴——光明 85、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 86、冠心病穴——云门 87、肾结石穴——筑宾 88、落枕、偏头痛穴——外关 89、电脑病穴——天窗 90、甲亢穴——天柱 91、中风穴——百会92、精神病穴——涌泉 93、水肿穴——承浆 94、口眼歪穴——颊车 95、老人痴呆穴——老人穴 96、静脉曲张穴——太渊 97、黄褐斑穴——天容 98、耳炎穴——前谷 99、中暑穴——十宣、人中 100、心肌梗塞穴——极泉、膻中101、半身不遂穴-----风市、足三里来源:脉脉 养生

如何查询梁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症状: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作用:有调理脾胃之效,其为治疗胃肠病痛的名穴;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所导致的膝部疼痛,可用带密封盖的热水杯热敷此穴后,再进行按摩。用拇指朝大腿方向按压或揉按此穴1分钟。

经渠穴在什么地方?

经渠穴在什么地方?

穴位名称:经渠 LU8 Jīng qú[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l寸。[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手太阴肺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手太阴肺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导读 :手太阴肺经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腧穴,共11个穴位。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太阴肺经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手太阴肺经所属穴计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共十一穴。 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根据《手太阴肺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手太阴肺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中府穴     【位置】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云门穴     【位置】 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天府穴     【位置】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侠白穴     【位置】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 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尺泽穴     【位置】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12-1)。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孔最穴     【位置】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列缺穴     【位置】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经渠穴     【位置】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穴     【位置】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鱼际穴     【位置】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 ,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少商穴     【位置】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传承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功德随喜,请转发分享让更多中医学习者看到!!!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 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 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 。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合(水)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原穴名称,在《灵枢 ? 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原穴: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灵枢 ? 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甲乙》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难经 ? 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 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在治疗方面,《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 ? 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 ,故称为“十五络穴”。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任、督、脾大络: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终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另外,《素问 ? 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又有“十六络”之说。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甲乙》。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肝 肝俞      胆 胆俞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脾 脾俞      胃 胃俞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 ? 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 ? 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素问 ? 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两 侧        正 中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肺  中府  膻中 心包肝  期门  巨阙 心胆  日月    中脘 胃脾  章门    石门 三焦肾  京门    关元 小肠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 募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 ? 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八会  穴名  经属脏会  章门  脾经募穴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髓会  绝骨  胆经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经 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足厥阴 内关  阴维脉手少阳 外关  阳维脉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足太阳 申脉  阳跷脉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櫩《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 ? 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 ? 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遣尿等,都为临床所习用。手 足  三 阳  六 腑  下合穴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区块链钱包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在线医生(在线医生的定义)

肾囊肿治疗(肾囊肿应该怎么治疗)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